关闭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

2018-01-12  15:30:42  来源:orz520.com  

为什么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

现在的孩子(对了,90后都不再是孩子了,应该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物质极为丰富、资讯爆炸的时代,社会产品和服务丰富到令人咋舌,孩子们衣食无忧,即便是相对贫困的家庭,其物质条件,相对于父母辈的60后70后的童年也要改善很多。

在城市里,更是快递、外卖、跑腿代购,各种服务应有尽有,真的是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所有生活服务。在老一辈眼里,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他们当年所憧憬并为之奋斗的"现代化"。

但是人们却普遍感到,在这种"幸福生活"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并没有更多的幸福感,反而很多孩子表现出性格孤僻,不知感恩,和父母关系紧张,意志涣散,不思进取,网络成瘾,等等,完全一副不负责任的状态。

他们情绪还特别敏感脆弱,说不得碰不得,动不动就暴跳如雷,以死相逼,被老师批评了跳楼,被家长收了手机跳楼,学校里发生冲突跳楼,恋爱分手了跳楼……更有甚者,做出一些极端行为,伤害他人。

父母老师都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各路专家给出不同答案,基本上都是倾向于认为,这一代孩子被惯坏了,需要加强教育,需要学习感恩,需要吃苦和挫折,"不能再对孩子让步","最不能原谅的是孩子"等等,总之就是,管教不够。

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和安全需求满足了,人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衣食足而知礼仪嘛!可是显然,孩子们没有奔着这个方向去,并没有显得比以前的孩子更上进、更抗压。

如果不是马斯洛出了什么问题,就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低层次需求没有被满足,激发不出自我实现的力量。

什么?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反而没有满足人的底层次需求?!

物质上的幸福感消失了

01

从前的日子,一切似乎都是短缺的。再早的战乱和文革时代不说,就说典型的70后的童年,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家庭,一般工人月工资20-30元不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凭票供应,买油买粮,要用粮票,买布做衣服要用布票,农村家庭,粮食要自给自足,全年的消费不足百元。

那时候的人普遍崇尚勤俭节约,多子女家庭的衣服鞋子,都是大的穿完了小的穿,很少有什么新衣服的概念,用大人的旧衣服改成的服装比比皆是,补丁裤子也不足为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那时候没有反季节蔬菜水果,冬天只有土豆和大白菜,夏天才能吃到冰棍儿,孩子们的玩具也多是自己DIY的,爸爸削的木头枪,哥哥做的弹弓,女孩子玩皮筋儿、羊拐、自制的沙包和毽子……

在这样匮乏而缓慢的日子里,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是痛苦,是匮乏,是贫穷?对,的确是。还有吗?

还有。是每一个季节都值得盼望,每一个节日都值得期待……

是幸福感!是爱的感觉!

匮乏之后的得到,过程之后的收获,给人的就是期待、欣喜和满足。

老人们会经常感慨,现在的节日没意思了、现在的东西不好吃了,为什么呢?其实就是现在的物质太丰富,得到太容易,人的感觉阈限(即令人有感觉的刺激强度)提高了。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人们对丰富的物质和方便快捷的生活已经无感,这些已经不能给人带来被爱和幸福的感觉了。

我们以为我们的孩子已经足够幸福了,像生活在蜜罐里一样,条件如何如何好。这个好和差是相对于我们自己的童年来说的,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而孩子呢?他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样子,物质丰富,资讯发达,你再让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不可能。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注定了孩子们再也不能从普通的物质方面获得幸福感。或者说,他们注定缺失了这一块感受。

过程中的幸福感消失

02

木心先生的《从前慢》里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日子的确是好慢啊!可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慢带来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当一个人费尽周折,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你面前,只为思念,只为看一眼你过得好不好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是不是暖暖的被爱的感觉?

当飞机还是奢侈品,当"我花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多少人为之动容?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里,盼望为情感增加了浓度,来之不易让爱的体验升华。

我问儿子:当你想念一个在地球另一边的人,打开微信就可以视频对讲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子曰:好无聊哦!

丰富的物质、快捷的资讯,就这样于无形中悄悄剥夺了这一代孩子很大一部分被爱的感觉,更没有机会像古人那样寄情山水,整日流连,或者日复一日盯着天空观天象,体会着宇宙的博大,生命的神奇。

现代人完全被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结果"不停地刺激,完全失去了对过程的感受,人几乎异化成了装载信息的工具,来不及消化就囫囵咽下,并且还有舆论大V在不停地推波助澜,告诉大家时间不等人,快点,快点,再快点……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类最大的损失就是感受,可以说没有感受就没有美、没有爱,没有温暖,没有被爱着的感觉。这对人来说是非常恐怖的绝望。

我们以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可是他的感受却一片贫乏,如同荒漠一般。我们想让他自我实现,可是他的安全感够吗?他需要的爱有吗

03

没有了物质和过程带来的爱与幸福的感觉,现在的孩子赖以生存的爱的来源,只剩下精神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给予,对孩子来说,主要是家庭中父母的给予。做为父母。我们给这一代孩子又提供了什么呢?

从物质匮乏年代长大的父母,带着对占有资源的恐惧和紧张,对孩子的要求声嚣尘上,对孩子的各种竞争优势充满期待,你要这样,你要那样,你要学这个,你要学那个,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全是在向孩子索要,全是在要孩子满足我们,你要这样做了以后,"我"就安全了。

可孩子需要的被爱的感觉呢?他需要的被认可,被看见,被接纳和自己做主的、做自己的机会呢?很少很少,甚至根本没有!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掐断了孩子在现代社会唯一可以感受到爱的途径。我们的孩子完完全全生活在爱的荒漠里!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绝望无助的情感枯竭中!他的需求层次仅仅停留在温饱阶段,再往上没有了,他再也感受不到了!

这一代孩子被惯坏了吗?这一代孩子需要更加严厉的管教吗?

他们恰恰缺的是爱,是真正的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被当做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来对待的爱的感觉。

养育的误区

04

独生子女的心灵孤岛

独生子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代人。80后的独生子女甚至一度被称为"小皇帝",父母祖父母"六拖一"。不要说80后90后,即便是现在放开二胎之后的00后10后,孩子也难免是生活在成年人的丛林里。

我们看到的是万千宠爱在一身,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往往被大人忽略,成年人只是按照自己的以为和传统的理论在养育孩子,经常跟孩子不在一个频道。心不是活在过去的痛苦中,就是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根本就看不见眼前的这个孩子当下的需求。

而同辈的相处,就是对这种情况一个很好的弥补,至少会有一个兄弟姐妹可以理解自己的心,可以较为深刻地看见当下的自己,不会在"空心"的父母眼里完全失去存在感。

但是独生子女没有这个机会,他的这份被认同被看见的渴望永远留在了心底。理智上知道自己是被爱的,但是情感上却满是隔膜。爱的感觉,变得压抑而不可触摸。孤独,成为这一代的普遍感受。我听到过有的孩子长大以后说,'我的内心从来没有快乐过'。

隔代抚养的情感断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祖父母帮助子女带孩子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年轻人心安理得地把年幼的孩子交给父母,自己上班、娱乐,什么都不耽误,孩子成了为老人生的。孩子只有晚上才能见到父母一会儿,有的甚至一周才去父母家看一次孩子,或者一周只有一天把孩子接回来同住。

还记得我儿子幼儿园时有个同学,小姑娘就是平时由爷爷奶奶带,一周不定期被父母"召见"一次,每天她入园时都要撕心裂肺地哭上一个多小时,为她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不公平和深深的不安全而愤慨。

隔代抚养,会毁掉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链接,让孩子一生为了父母眼中的看见和认同而奋斗,心底深处的被嫌弃甚至被抛弃感挥之不去。成年后与父母的隔阂与冲突在所难免。

留守,一生无法弥补的痛

中国近年快速的经济发展,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说规模已达四千多万。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要知道,这样的孩子几乎就是被父母抛弃的孤儿,心灵上的创伤深不见底,有些孩子连安全都没法得到保障。这四千多万留守大军渐渐长大进入社会,早晚"专家"们又会惊呼,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

责任编辑:林菽蔚
相关阅读